核聚变发电
首先,宋儒之所以将自己的忧乐情怀归结为一种内圣之道,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前提与价值承担,即他们的忧乐应该是与天下苍生休戚相关的情怀。
孟子将以力敌人者称为霸道,行霸道者对外靠军事力量,对内靠严刑峻法。儒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亦充分体现在他们对教、教化的重视上。
文化能够对个人、社会、国家、天下产生调控力、影响力,总是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仁德与礼乐是一个内外一体的和谐整体,相当于现代政治学所讲的政治结构的组织形态与政治文化的价值形态一体化。对外而言,则是要做到勤修文德、讲信修睦、以和为贵、以善服人、协和万邦等。能否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君主能否保存、扩充自己内在的仁心。礼之所以具有这样强的力量,是因为它不仅使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得以落实,同时还广泛地渗透在法律、政治、教育、军事、宗教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并发挥着规范化、组织化的作用,即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当然,能够统一天下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总是既有王道,又有霸道,即所谓王道与霸道并用之。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文化软实力则是对软实力理论进一步探讨而衍生的一个概念。
当代软实力的观念,是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竞争意识的表达,特别是反映了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急切地维护自己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许多学者、政治家在描述软实力时,往往就是指文化软实力。文化、仁政是得民心的软实力,而得民心者必能得天下。《礼记·学记》中,儒家这样看待教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孟子反复强调这种能够深入人心、感召天下的仁道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远远要超过军事、政治等硬实力,所以他提出仁人无敌于天下,仁者无敌。对外而言,通过教化而建立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要比依赖政治强制、刑罚暴力、军事威胁更能得民心,更能维持国家、天下的和平稳定。
孟子将以力敌人者称为霸道,行霸道者对外靠军事力量,对内靠严刑峻法。儒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亦充分体现在他们对教、教化的重视上。文化能够对个人、社会、国家、天下产生调控力、影响力,总是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仁德与礼乐是一个内外一体的和谐整体,相当于现代政治学所讲的政治结构的组织形态与政治文化的价值形态一体化。
对外而言,则是要做到勤修文德、讲信修睦、以和为贵、以善服人、协和万邦等。能否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君主能否保存、扩充自己内在的仁心。礼之所以具有这样强的力量,是因为它不仅使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得以落实,同时还广泛地渗透在法律、政治、教育、军事、宗教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并发挥着规范化、组织化的作用,即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当然,能够统一天下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总是既有王道,又有霸道,即所谓王道与霸道并用之。
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仁政,对内而言,能够做到民有恒产、轻徭薄赋、救济贫困、减轻刑罚、保护工商等。
儒家所说的文、文化的软实力不仅是指仁德方面的精神力量,同时还包括礼乐制度的组织力量。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对文化软实力思想最为推崇的,是后来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教化、教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居于这么重要的地位?其关键是教化能够充分实现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的特点。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 文化软实力 。其一,以仁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和感化力。他强调,只有推行王道者才能得天下,因为行王道者推崇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讲仁政、重德治、行文德之教,和以力服人的霸道不一样,这是一种以德服人的王道,它是使天下百姓中心悦而诚服的软力量。仁德只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为什么统治者们只要认同、推行这种仁政的理念,就可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呢?因为这种仁德价值观念和人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礼作为一整套人人遵守的制度规范,能够使组织内的人们和谐相处而不生怨恨,从而产生极强的社会组织力和凝聚力,即所谓的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另一方面,仁德的价值观念具有外在感召力,能得到天下的帮助和归顺,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认为,仁道是一种能够得到普遍赞同、欣赏的价值观念,能得到外界的普遍声援、帮助,故而能够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使天下臣服和归顺,这是任何有形的外在力量不能比拟的。孟子认为,推行霸道虽能暂时获得统治国家的权力,但绝不可能得天下。
我们会发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发现并提出了与文化软实力相近的思想理念,并且将这个理念付诸实践,指导以后历朝的国家重大政治决策,对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强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软实力的构成中,由于文化具有广泛渗透性(包括社会思想、政治制度及人的行为方式等)及柔性力量等重要特征,故而在软实力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派推崇王道,强调文化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虽然是一种软的力量,但又是一种无敌于天下的巨大力量。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其二,以礼乐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具有使国家和社会组织内的人民和谐相处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这三种力量均不是以军事、经济、政治为代表的硬实力,而是体现为对人心产生感召力、凝聚力、渗透力、影响力的软实力,是一种不靠强制,而靠感化的文化力量,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人文化成的力量。儒家倡导君主必须施行德治、仁政。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礼是古代中国包括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和行为方式,所以,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而对儒家来说,教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
乐是辅助礼的一种手段,它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礼、服从礼,从而更加强化了这一制度体系的凝聚力,即所谓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追溯历史,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思想,拥有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秀资源,只不过没有用这个词而已。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孟子总是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离不开文化通过教化而具有的精神调控力和影响力。
古代文化的含义和教化非常接近,均是指通过传播仁德的价值观念、礼乐的文化体系而影响个人、社会与国家。儒家所推崇的文化力量就是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
其三,以教化为途径施展文化软实力,具有强大的精神调控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对文化软实力最为推崇的,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 人们普遍认为,软实力是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国际政治理论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全球战略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一方面,仁德的价值观念具有对人心的内在凝聚力: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